小米公司人设_小米公司是如何采用各种营销工具开展网络营销的?

最后更新于:2022-01-07 10:45:24

小米在香港IPO的最终价格为17港元,对应定价区间的下限,估值约为500亿美元。

在短短几年内从零开始建立一家价值 500 亿美元的公司,这真是太神奇了。但如果只看IPO,小米的定价是失败的。从前期预热的1000亿美元,到IPO过程中的700亿美元,再到今天的500亿美元,与上一轮融资450亿美元的估值相比,这显然不算成功。

小米原计划为何未能实现?是非战争罪行还是人为错误?细节在短期内可能难以弄清楚,但一些公共问题可能已经更加清晰:

“现实扭曲场”不是灵丹妙药

资本市场最昂贵的东西是“个人设计”。无论是雷军的公开信,小米的自我期望(一家互联网公司),还是雷军路演说小米等于腾讯*苹果,都没有带来小米的估值提升。小米因为这几年的成功,一直没能“扭转”市场的习惯性认知——尤其是小米的模式和方法有先例的时候。

但我认为这给初创公司(或所有公司)留下了更重要的经验,应该是正确认识公司内外的认知差异。企业在管理公众形象方面的最高成就可能是内外部认知的融合。但大多数公司在内部和外部的看法上存在很大差异。

公司内部和外部认知之间的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其中,内部认知偏差、外部认知偏差、内外沟通障碍一定是其中之一(或者有自己的二)。如果是纯粹的内部认知偏差,恐怕更危险。

初创公司上市的最佳窗口期很短

从外部因素来看,小米IPO赶超的时间窗口并不是很好。如果放在去年或者提前四五个月,小米的估值估计就另当别论了。如今,科技股的波动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港股市场新经济股的破发也持续了一段时间。今天港股的走势可谓是大跌。

资本市场似乎总是对企业开放小米公司人设,但对于单个企业而言小米公司人设,无论是传统的保险、金融、制造企业,还是新兴的科技企业,每家企业上市的最佳窗口期都很短。好在企业本身的发展阶段如果与资本市场的运行周期相匹配,往往是不匹配的(以我2005年以来的有限经验)。像小米这样盈利的、规模较大的公司还有选择,但更多的公司一旦错过了时间窗口就再也无法上市。即使市场状况不佳,许多公司也会咬紧牙关。

新钱和旧钱的区别

两根金条在你面前。你能分辨出哪个更保守,哪个更激进吗?现实中的差异是常态。

天使、VC、PE、PRE-IPO和二级市场基金的风险偏好完全不同。有的更看重成长空间,有的更看重经过验证的部分。小米塑造了投资者的期望和故事,比如腾讯*苹果这样一个全新的互联网公司,在VC和PE阶段或许能打动投资者,但在Pre-IPO和二级市场,这些基金的风险偏好随着市场行情的巨大变化,人们越来越关注从成长的部分分析即将上市的公司。

(PS:港股A股暴跌了怎么办?我的建议是去最好的米其林餐厅。毕竟相比亏本,餐厅再贵也可以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