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701”矿,地质人员进行原生矿(组图)

最后更新于:2022-01-06 15:19:04

1955年,在“701”矿(羊角岭水晶矿),地质学家在编辑原矿1:50比例剖面图时遇到了一个水晶洞海南701矿,并在现场单独绘制了草图。

两名头戴草帽的工作人员在烈日下,在一堆裸露的水晶块上专心地勾画。这是海南地矿局资料室的一张泛黄照片。这张照片拍摄于1955年11月,拍摄地点是海南岛中部的一座低山:杨角岭。

照片中,工人素描的对象不是景观,而是从土壤中暴露出来的水晶块。

省地质矿产局副局长、总工程师廖向军告诉海南日报记者,杨角岭矿是海南评估的第一个特大型矿床。该矿的勘探和开采,在新中国工业和国防发展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宣扬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让世界看到海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国防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羊角岭神秘矿区

1950年代和1960年代,在人造晶体技术取得突破之前,杨角岭是中国军工和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军工所需的主要晶体来源。1000多名探矿者和采矿工人日夜在这里战斗。朱德、彭德怀、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杨教岭。

颇为神秘的是,20多年来,杨角岭矿区周边地区一直没有名字,代号——“第一信箱”已为外界所知。

记者近日走访了这个曾经神秘的水晶矿区。

往屯昌县城南走4公里,会看到一座低矮的山丘——羊角岭。山上长满了茂密的杂草和高大的树木。

“在 30 多年前停止采矿后,杂草和树木才开始生长。” 77岁的曾德金在这里工作了一辈子,面朝山峦,开启了尘封的记忆:“那时,这里没有草。别说树了,到处都是人,到处都是石头。有采矿山上和山下,附近的稻田里到处都是探矿者钻矿,晚上灯也亮。”

沿着荒凉的小径和山脉,沿途可以看到乳白色的小碎石。爬上小山,这里没有尖峰,而是一个深水坑,大约400平方米,四周是陡峭的岩石,里面是一潭碧绿的水。

“如果杨娇玲是肉包子,水晶就是馅料。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挖掘,几乎只剩下皮了。” 曾德金说:“水下有五层工作台,每层高5米。每台工作台上有几十名矿工。有的用钢钻挖洞,有的小心剥落裸露的水晶,有的编目挖出的水晶块,有的在新发现的矿脉前画草图,如火如荼的景象如昨日,时常浮现在脑海中,像电影一样。”

池子里虽然长满了树木和杂草,但外面还有三个水沟,水深十多米。这些沟渠当时称为溜槽,挖出的石块通过溜槽运到外面。

阳角岭水晶矿分为原生矿、斜坡矿、砂矿、人工矿四种类型。这个池子是当年的原矿。斜坡矿是在山坡上的矿,砂矿是用流水冲刷,把晶体埋在山脚下的砾石流沙深处。人工矿山是日本侵略者在采矿时被工人埋在沙砾中的晶体。这四种矿山分布在羊角山周围,当时山脚下1000米范围内都是矿区。

1955年更名为“701”矿

1942年,日本侵华进入海南岛后,在修海玉公路时,得知杨角岭有一座水晶矿。此后两年,日本侵略者强迫2000余名华工进行掠夺和采矿,盗取水晶原矿138吨,运输93吨。其中,1600多名中国工人在矿井中因精疲力竭、饥饿和疾病而死亡。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将剩余的40吨矿石大部分运往香港出售,但并未继续勘探开采。

1950年海南岛解放后,政府立即派出一队士兵保卫矿区。1951年,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派员到矿区勘察,并进行了抽样试验。经鉴定,杨角岭矿为优质晶体,可用于制作压电元件,是制造军工专用制导武器元件不可缺少的原料。1953年,中央军委指定杨角岭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杨角岭矿(1955年改为701矿),并组织人员开采。

一辈子在羊角岭打工的归侨蔡业权老人回忆说,当时的采矿是盲目开采,没有地质资料;第二,没有机械设备,最好的工具是独轮车。产量非常高。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国防科技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苏联专家指导勘探

1954年12月,地质部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派出4个压电光学原材料矿产普查队到海南进行初步调查。他们认为,羊角岭矿有原生矿和砂矿两种,很有前景,值得地质勘探。

当时,苏联向杨角岭派出了四名选矿专家。根据双方协议,苏方采购我方水晶矿石原料,我方回购苏方加工的水晶产品。但是,苏联在购买水晶原料时,往往把一等品称为二等或三等品。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缺乏成熟的水晶矿加工技术,加工环节还得依靠苏联专家,知道不公平很无奈。当时,苏联专家对生活的要求也更高。每周六矿场都要安排专车送他们到海口唱歌跳舞。

1955年9月,地质部中南地质局组建418地质队(海南地矿局前身),正式在杨角岭开展地质勘探工作。

“当时矿区有800多名矿工。418地质队400多名探矿者赶来后,2平方公里的矿区聚集了1000多人。” 蔡业权说:“当时是勘探开采,有山有平原。他们都是人类。因为那个时候国家太需要水晶了。”

曾德金说,当时工作很辛苦,衣服一整天都在洗,汗流浃背。下课后,腰太累了,伸不直了。但每个人都特别自豪,因为这是对新中国国防科技和工业发展的贡献。

蔡业权说,在开采过程中,必须对发现的水晶洞进行编目,并绘制草图,标明该矿脉的走向、含量和品位,为进一步挖掘提供资料。草图工作最初是由地质勘探队完成的,但当时勘探队人力有限,所以由矿上的采矿人员承担。照片左边的素描师是吴龙德。他每天跑步并绘制新发现的矿脉。

世界第二大水晶矿

地质勘探成果令人振奋。海南地矿局老专家林启宇表示,晶体有两种,一种是压电晶体,主要用于导弹、卫星等高端国防工业。另一种是熔炼水晶,工业上主要用于制造特种玻璃。如果储量达到200吨,就是一个大矿。杨角岭矿压电晶体探明储量近80吨,相当于40座大型矿山;冶炼晶体探明储量2000余吨,相当于10个大型矿山。像羊角岭这样的特大型水晶矿在世界上非常罕见,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第二大水晶矿。

毛主席水晶棺选用水晶

中央高度重视羊角岭水晶矿的勘探和开采。当时,尽管交通不便,彭德怀、朱德、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来到杨角岭矿区视察。

蔡业权回忆海南701矿,水晶生产管理极其严格。尤其是压电晶体,必须在生产的当月空运到北京。它们由中央军委直接部署使用,其他单位无权调用。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国防和军工企业,全都依赖杨角岭的结晶。有一次,他看到30多位外国将军来矿井参观。

蔡业权说,当时羊角岭矿的勘探和开采是国家高度机密的,所有进入矿区的人都必须通过严格的政治审查。工作人员不得透露他们的工作地点和工作性质,包括他们的家庭成员。作为归国华侨,他从50年代初到1970年代末一直在矿山工作。他每次给在新加坡的父母写信,内容总是:你好吗,我很好。邮寄地址为“屯昌一号信箱”。直到 1980 年代初,他的父母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杨角岭水晶矿的勘探和开采直到 70 年代中期才停止。1975年3月,国家地质总局发文指出,我国人造晶体已成功,天然压电材料仍有大量库存,无需勘探开采。截至目前,杨角岭矿已开采压电晶体70余吨,冶炼晶体近1500吨。

曾德金长老回忆,毛主席去世后,海南在制作水晶棺材时,接到了快速挑选和运送优质水晶的任务。1977年5月24日,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现场指挥部向海南发来红色证书。

目前,在羊角岭矿区,海南省地质矿产局仅保留部分人员对已开采的剩余冶炼晶体进行选矿分级。屯昌县计划对该矿区进行旅游开发,并将其作为风景区对外开放。记者周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