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小明的文艺茶座】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邀约德艺双馨的文化名家

最后更新于:2021-12-25 11:03:52

【光小明的文艺茶座•改革故事】

导语

1978年以来,我国文艺事业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活力复苏,一路向前,迸发出极大的激情和创造力。40年来,文艺工作者不断坚定文化自信,用精湛的记忆展示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气派。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光明网邀约德艺双馨的文化名家,讲述他们与时代同行的故事,追寻改革开放的轨迹。

本期的嘉宾是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歌手成方圆,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实践者,成方圆认为自己是幸运的。

在我的记忆里,改革开放之初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那时候,国门刚刚打开,外面的音乐、书籍、包括文学思潮一下子涌入进来,让年轻人神魂颠倒,如饥似渴地“扑”在上面,拼命地吸收和学习。

当时,我刚刚结束在五七艺大(现中央音乐学院)三年的学习,来到中央乐团(现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工作,身边都是一些非常仰慕的艺术大师,比如刘德海老师、刘诗昆老师、梁美珍老师、臧玉岩老师等等,跟着他们学习,让我的音乐修养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有了一台“砖头”录音机,开始与周围的朋友们交换音乐卡带,里面有一些邓丽君的歌,有港台歌曲、美国乡村音乐等等,都是当时流行的好音乐。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电台里只有样板戏和语录歌,这些从外面传进来的歌曲让我入了迷:太美了,怎么能有这么美的音乐?我开始尝试着边听边模仿他们的唱腔。渐渐地,中央乐团里的一些老师知道了我会唱歌。

很快,一位叫王酩的作曲家找到我,说你来试着录首歌吧,行不行?那首歌叫《游子吟》,是中国第二部自主制作的电视剧《虾球传》的主题曲。唱了之后,他们觉得可以,就把我调到东方歌舞团去了,从此,我开始了自己的歌唱生涯。

在东方歌舞团虾球传主题曲,我开始接触亚非拉美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音乐、舞蹈和文化,也正是那个时候,我开始学习吉他。我的第一把吉他是国产的红棉吉他,37块钱,那时,我一个月的工资是40块,买一把吉他,相当于买掉了一个月的工资。不过也正是这笔“投资”,对我后来的民谣曲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80年代,我唱了一些台湾民谣歌曲虾球传主题曲,比如大家现在耳熟能详的那首《童年》。我第一次演唱《童年》,是在一场学校的假期演出上。当时我上台以后对同学们说,我要唱一首歌,这首歌你们肯定没听过,非常有意思,注意听里面的歌词。我开始唱以后,唱一段他们笑一段,——他们听懂了,“总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要等到考试后才知道该念的书才没有念”,歌词讲的就是他们的生活。不止孩子们,大人听了也莞尔一笑——小时候可不是就是这样嘛,于是这首歌很快就流行开了。

后来我开始接触英文歌,也唱了一些英文歌,比如《人鬼情未了》等等,随着时代的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欣赏水平和眼界逐步提高,对音乐的要求也高了起来。于是94年做完演唱会后,我去了纽约百老汇,开始接触我们当时从未听说过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剧。在不断地观摩与学习中,我未来的音乐道路也逐渐清晰了起来。

回到北京后,我做了音乐剧《音乐之声》,在我的艺术生涯中,这算是一个可圈可点的作品。之所以选择《音乐之声》,是考虑这部剧之前拍过电影,大家相对比较熟悉。那时候,国内观众对音乐剧完全没有概念,到什么程度?他们在提到《音乐之声》时经常问我,你那个“歌舞剧”什么时候演?我一直相信,好的音乐是不分国界的,在哪里都会受到欢迎,《音乐之声》证实了这一点,我们的演出盛况空前,直到现在,还有一些观众跟我说,当时你们演那个戏的时候,我带我的小孩去看了,看了六场,我真的很感激。

这些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我们有越来越多的平台来交流和展示自己的音乐,也能随时随地听自己想听的音乐,回想起那些交换卡带的时光,真的特别感慨。

2018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一个年份,这一年当中,大家说得最多的,就是改革开放40年。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我想我是幸运的。音乐是我的挚爱,也是我的职业,感谢这个时代,让我可以从事我特别喜欢的职业,让我可以通过自己的音乐与这么多不认识的人交流和沟通。

出品人:杨谷

总监制:张宁

策划:张璋 李方舟

现场统筹:张璋 李方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You must enable javascript to see captcha here!